到底是慈善还是悲善
|
|
|
摘录:爱心种子小博士 来源: 加入时间:2006年05月15日 |
|
到底是慈善还是悲善 站点:爱心种子小博士 关键字:到底是慈善还是悲善
|
到底是慈善还是悲善
纪念丛飞的活动在网上仍在继续。纪念不仅仅是为了缅怀与追思,当然还要更深入的反思。在怀着沉痛的心情,祈祷这颗伟大的灵魂在天堂安息之际。的确,笔者内心一直难以抹去对“到底是慈善还是悲善”这一问题的思考。
丛飞的事迹在这里勿用重复。他出身贫寒、家境拮拘,却坚持长期助学,直到最后,用真挚的 生命,告别爱心暖人的行善人生。我们都被感动了!或许,感动真的纯粹仅是心灵的自然反应,不需要任何理由。然而,丛飞作为一个社会人,他的行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,这一系列究竟能够揭示出怎样的社会问题呢?
对于丛飞的助学行善,我想用两个字来形容是最贴切的,那就是“悲壮”。或许可以说,丛飞整个助学行善的过程,就是一场悲剧的进行。直到他离开人世,这场悲剧也就此落幕。当然,丛飞自己不这样认为,应该说他没有体会到。他说自己是快乐的,在助学行善的过程中,让他感到了幸福。事实的确也是如此,不容否定。然而,即使丛飞自已认为是快乐幸福的,但以整个社会标准来衡量,在社会大众的价值标准之下,丛飞无疑是个悲情人物。因为他从善助学倾注了整个生命,超越了现实能力限制,在艰难中悲壮的进行,一路过来,尽是悲情。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说,丛飞感动大众的,不是丛飞自已认为的快乐行善,而是社会大众价值标准下的悲情行善。
悲情行善在中国还有很多。记得解决之初有一部电影,叫《武训传》,讲述的就是一个靠捡拾垃圾来兴义学的人与他的相关故事。说得更近一点,有个叫白芳礼的老人,在生命的最后19年,省吃俭用、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,用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,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。尽管白芳礼没能入选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,但他实际上已经和丛飞一样,比那些入选了的更能感动中国。类似的人与事还有许多,笔者之所以举例出来,其实无非想概括出这样的结论:社会大众与其说是被纯粹的助学行善行为所感动,不如说是被具有浓郁悲情的行善行为所感动。感动社会大众的真正原因,是在于“悲”。
的确,悲往往更能感动人。但问题在于,悲善感动了人们,而慈善却没有。不久前出了些中国慈善排行榜,相关机构做了调查,结果发现社会大众对富豪的慈善行为无动于衷。这无疑值得深思,其间的原因有很多,不排除大众的仇富心理民富豪的功利行善等因素,或者更进一步讲,这些冠以“慈善”之名的富豪慈善,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慈善。那么,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呢?
慈,意味着爱,爱是快乐的;悲是同情,是怜悯。依笔者的理解,慈与悲的起点是不一样的,慈是从快乐出发,不断给予与增添快乐;悲则相反,是众苦难出发,通过磨励,不断的减少痛苦。但两者的指向是一致的,都是最终的目的地-----善。基于以上理解,笔者认为,真正意义上的慈善,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,是快乐幸福的,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行善。对于这点,我想谁,又能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了快乐的行善呢?
行文至此,对于丛飞等人的悲善,笔者在为之深深感动的同时,不禁也产生了无奈的悲情。而与此同时,又是强烈期待着真正意义上的慈善。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