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都需要几个共患难朋友
|
|
|
作者:founder 来源:lovefounder 加入时间:2005-8-31 |
|
无论如何都需要几个共患难朋友
途中,突然遇到一头大熊。其中的一个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,躲了起来。
另一个也想爬树,但已经来不及了。眼见逃生无望,便灵机一动,马上躺倒在地上,紧紧地屏住呼吸装死(他听说,熊从来不吃死物)。
熊走到他跟前,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,转身就走了。
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,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。
那人说:“熊要我今后千万注意,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在一起。”
鲁迅曾转录清朝何瓦琴的一副联句赠瞿秋白: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当以同怀视之。”从中可以看出,鲁迅对“知己”的珍视之情。为什么珍视?因为知己难得,正如《增广贤文》所说:“相识满天下,知心能几人。”
不论谁,不论是在工作中,还是在生活中,都需要几个能够同甘共苦的“知己”级别的贴心朋友,这一点十分重要。知心朋友的作用,不仅仅是在当自己有了困难时,有人会主动出面、及时帮忙,而在于心灵的相互扶持。
人一生或许会有许多“朋友”,但是真正能够同甘共苦的绝对不多。尤其是在职场上,经常打交道的人,相互之间大多都有利益关系,很难走到亲密无间的程度。所以许多人觉得,真正的朋友大多是上学时的同学。正是由于真正的知己难得,一旦拥有,就要像爱护自己的财物一般,时时保养,倍加珍惜。
从道理上讲,对朋友需要一视同仁,但事实上,朋友的确需要区分三六九等。那么,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算得上是能够共患难的朋友呢?
英国诗人拜伦说:“趋炎附势的人,不可与其共患难。”就像上面寓言故事中“爬树”的那位,平时或许也可以算得上是很好的朋友,但在特殊环境或条件下,他为了自己,会毫不犹豫地抢占自己的利益地盘,甚至把朋友推下深渊。类似于此的趋炎附势的人,只能成为泛泛之交,绝对不可能共患难。这种人,在平时工作中,只要留心,打过几次交道后,就会发现。
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得来的,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发现。所谓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也就是知己,知己也可以称为刎颈之交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有这样一句话: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讲的是为大家熟知的蔺相如与廉颇将军的故事,也就是廉颇袒胸露背,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的感人故事。
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后来能成为刎颈之交?并不是一见面就就好得不得了,而是经历了曲折的交往甚至斗争过程,最后才情感相融、友情交汇,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。也就是说,能够共患难绝对不是主观的东西,而是在工作或生活过程中,经过不断考验、培养与磨合,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情感关系,并非唾手可得。
关于刎颈之交,还有一个更为感人的传说。说曾经有这样一个人,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完一件十分隐密的事情之后,要求朋友一定要守口如瓶。说完,他便毫不犹豫地拿过剑,在自己脖子上抹了一刀,自杀而亡。
如此说法即便不是什么事实,即便有些牵强附会,但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,使我们更加明白,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可以共患难的朋友,一生得一什么样的知己才能足矣,才能“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”。
|
|
|
|
相关文章:
相关软件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