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初学者有用的文章(1)
对初学者有用的文章(1)
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:"你会Weblogic, Oracle, XML, Kylix, 等等吗?不会?你好差。这么先进的技术怎么能不会?"往往我们也能在看到很多简历,自称精通某某,某某某技术, 乍一看下来,简直是绝顶高手,精通了所有流行的先进技术。但是我常常想,就算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里精通那么多范围极广,博大精深的技术啊。而我自己,却常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,让我不得不想起基础知识的重要性。
我在这里不是要打击大家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情,而是为了强调一下基础知识的重要。比如,有很多的java程序员在使用JBuilder, WebLogic, WebSphere, SilverStream,写普通的java程序或者写j2ee, corba结构的程序。在但是,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,我们也要注重一下基础的修炼,免得不断出现本可以避免的错误。我将陆续写一系列的文章,关于java编程常见问题。这些,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笔记,不成体系(我尽量将它们按照范围不同组织一下), 严格的说,不能叫做文章吧。大家随便看看。呵呵。
(内容)
先来看一个常见的错误。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;
if( ans.equalsIgnoreCase("YES") && n > 5)
rslt = true;
return rslt;
}
程序逻辑方面并没有问题,但是编译的时候会出现错误提示
:
variable rslt might not have been initialized
return rslt;
^
这是因为,当if条件为false的时候,rslt可能会没有被赋予初值,而return的时候则会出错。java编译器很聪明的检查了这一错误并在编译的时候给予了提示。这需要你在声明rslt的时候或者在返回rslt之前给它赋值。
比如: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 = false;
if( ans.equalsIgnoreCase("YES") && n > 5)
rslt = true;
return rslt;
}
相关的问题还有: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 = true;
while(false){rslt = false;}
for(;false;){rslt = false;}
if(false) {rslt = false;}
return rslt;
}
则Java编译器会提示
unreachable statement
while(false){rslt = false;}
^
unreachable statement
for(;false;){rslt = false;}[/code]
^
但是if(false)这一段则没有错误提示,编译通过。这也是要注意的一点。
第二个例子:class Object 中有一个方法equals()
public boolean Object.equals(Object) 它检查object reference是否相同,也就是说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。如果是,则返回true, 否则返回false. 而每一个继承class Object的类都会override这个方法。比如在Long, Integer等class中,equals比较该Ojbect是否相应的是Long, Integer类型。如果类型相同,值比较所包裹的值是否相同。如果相同,则返回true, 否则返回false.要注意的是,返回false并不说明所包裹的值不相同,也可能是类型不同。比如下面代码:
Long l = new Long(7);
Integer j = new Integer(7);
if(l.equals(j)) System.out.println("Equal");
else System.out.println("Not Equal");
编译成功,但是输出为Not Equal, 这就是因为类型不同, 不是同为Integer或者
同为Long.
再看一下使用instanceof要注意的问题. instanceof是判断一个对象的引用(reference)
是否某一类型。比如
Integer i = new Integer(0)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Integer);
返回为true,因为i是一个Integer的对象的引用。
Integer i = new Integer(0)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Long);
则返回为false, 因为i不是一个Long的对象的引用。
但是,
Integer i = null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Integer);
返回值为false. 这是因为i的值为null, null不是任何对象的引用。这是需要注意的。
第四个问题,是在邮件列表,news groups中提到次数比较多的一个问题,也是很多初学java编程的人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。以下这段代码,编译会出现错误。
[code]byte x = 100;
switch(x) {
case 100:
case 200:
case 300:
}
编译器提示
a1.java:6: possible loss of precision
found : int
required: byte
case 200:
^
a1.java:7: possible loss of precision
found : int
required: byte
case 300:
^
2 errors
因为x为byte类型,但是300超过了byte类型的最大值127, 所以出现了错误。这段代码相当于是
if(x == 100)
...
else if(x == 200)
...
else if(x == 300)
...
这样子看错误原因就比较明显了。
类似的我们还有这样的代码:
short x = 200;
switch(x) {
case 70000:
case 10:
case 1:
}
编译也会出错,提示case 7000:这一行类型不匹配。
关于primitive类型的赋值问题,还有以下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:
这段代码
byte b = 1;
short s = b;
不会出错。因为,byte为8 bits, 而short为16 bits,将byte类型的数值赋予给short类型的变量不会引起数值精度问题。但是
short s = 1;
byte b = s;
则不能正确编译。因为这样赋值可能导致s所含数值的高8 bit被舍弃,因而数值不正确。这样需要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指定
byte b = (byte)s;
以便通知编译器,"嘿, 如果有精度的损失,那是我自愿的,你不必担心!"这样编译就不会出错了。同样的,
short s = 1;
byte b = 1;
b = b + s;
不能正确编译。需要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指定
b = (byte)(b + s);
这些错误很多人现在都会避免了。但是这样子的代码是否会编译错误呢?
short s = 1;
byte b = 1;
b += s;
照以上的解释,你一定认为这段代码不能正确编译。但是如果你实际编译一下则会发现,它编译通过了!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, +=, -=, *=, /=, %=这类操作符号比较特殊,对于编译器来说,他们相当于
b += s; -------> b = (byte)(b + s);
呵呵,有意思吧?
转载:转载请保留本信息,本文来自http://www.51dibs.com/lp07/la/a/l_a_60fb61e5c1dbad10.html
对初学者有用的文章(1)
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:"你会Weblogic, Oracle, XML, Kylix, 等等吗?不会?你好差。这么先进的技术怎么能不会?"往往我们也能在看到很多简历,自称精通某某,某某某技术, 乍一看下来,简直是绝顶高手,精通了所有流行的先进技术。但是我常常想,就算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里精通那么多范围极广,博大精深的技术啊。而我自己,却常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,让我不得不想起基础知识的重要性。
我在这里不是要打击大家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情,而是为了强调一下基础知识的重要。比如,有很多的java程序员在使用JBuilder, WebLogic, WebSphere, SilverStream,写普通的java程序或者写j2ee, corba结构的程序。在但是,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,我们也要注重一下基础的修炼,免得不断出现本可以避免的错误。我将陆续写一系列的文章,关于java编程常见问题。这些,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笔记,不成体系(我尽量将它们按照范围不同组织一下), 严格的说,不能叫做文章吧。大家随便看看。呵呵。
(内容)
先来看一个常见的错误。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;
if( ans.equalsIgnoreCase("YES") && n > 5)
rslt = true;
return rslt;
}
程序逻辑方面并没有问题,但是编译的时候会出现错误提示
:
variable rslt might not have been initialized
return rslt;
^
这是因为,当if条件为false的时候,rslt可能会没有被赋予初值,而return的时候则会出错。java编译器很聪明的检查了这一错误并在编译的时候给予了提示。这需要你在声明rslt的时候或者在返回rslt之前给它赋值。
比如: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 = false;
if( ans.equalsIgnoreCase("YES") && n > 5)
rslt = true;
return rslt;
}
相关的问题还有:
public boolean testAns(String ans, int n){
boolean rslt = true;
while(false){rslt = false;}
for(;false;){rslt = false;}
if(false) {rslt = false;}
return rslt;
}
则Java编译器会提示
unreachable statement
while(false){rslt = false;}
^
unreachable statement
for(;false;){rslt = false;}[/code]
^
但是if(false)这一段则没有错误提示,编译通过。这也是要注意的一点。
第二个例子:class Object 中有一个方法equals()
public boolean Object.equals(Object) 它检查object reference是否相同,也就是说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。如果是,则返回true, 否则返回false. 而每一个继承class Object的类都会override这个方法。比如在Long, Integer等class中,equals比较该Ojbect是否相应的是Long, Integer类型。如果类型相同,值比较所包裹的值是否相同。如果相同,则返回true, 否则返回false.要注意的是,返回false并不说明所包裹的值不相同,也可能是类型不同。比如下面代码:
Long l = new Long(7);
Integer j = new Integer(7);
if(l.equals(j)) System.out.println("Equal");
else System.out.println("Not Equal");
编译成功,但是输出为Not Equal, 这就是因为类型不同, 不是同为Integer或者
同为Long.
再看一下使用instanceof要注意的问题. instanceof是判断一个对象的引用(reference)
是否某一类型。比如
Integer i = new Integer(0)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Integer);
返回为true,因为i是一个Integer的对象的引用。
Integer i = new Integer(0)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Long);
则返回为false, 因为i不是一个Long的对象的引用。
但是,
Integer i = null;
System.out.println( i instanceof Integer);
返回值为false. 这是因为i的值为null, null不是任何对象的引用。这是需要注意的。
第四个问题,是在邮件列表,news groups中提到次数比较多的一个问题,也是很多初学java编程的人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。以下这段代码,编译会出现错误。
[code]byte x = 100;
switch(x) {
case 100:
case 200:
case 300:
}
编译器提示
a1.java:6: possible loss of precision
found : int
required: byte
case 200:
^
a1.java:7: possible loss of precision
found : int
required: byte
case 300:
^
2 errors
因为x为byte类型,但是300超过了byte类型的最大值127, 所以出现了错误。这段代码相当于是
if(x == 100)
...
else if(x == 200)
...
else if(x == 300)
...
这样子看错误原因就比较明显了。
类似的我们还有这样的代码:
short x = 200;
switch(x) {
case 70000:
case 10:
case 1:
}
编译也会出错,提示case 7000:这一行类型不匹配。
关于primitive类型的赋值问题,还有以下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:
这段代码
byte b = 1;
short s = b;
不会出错。因为,byte为8 bits, 而short为16 bits,将byte类型的数值赋予给short类型的变量不会引起数值精度问题。但是
short s = 1;
byte b = s;
则不能正确编译。因为这样赋值可能导致s所含数值的高8 bit被舍弃,因而数值不正确。这样需要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指定
byte b = (byte)s;
以便通知编译器,"嘿, 如果有精度的损失,那是我自愿的,你不必担心!"这样编译就不会出错了。同样的,
short s = 1;
byte b = 1;
b = b + s;
不能正确编译。需要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指定
b = (byte)(b + s);
这些错误很多人现在都会避免了。但是这样子的代码是否会编译错误呢?
short s = 1;
byte b = 1;
b += s;
照以上的解释,你一定认为这段代码不能正确编译。但是如果你实际编译一下则会发现,它编译通过了!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, +=, -=, *=, /=, %=这类操作符号比较特殊,对于编译器来说,他们相当于
b += s; -------> b = (byte)(b + s);
呵呵,有意思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