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心物品成累赘绍兴惟一校园慈善机构遇尴尬
|
|
|
摘录:健康百宝箱 来源:新华网 加入时间:2006年02月09日 |
|
爱心物品成累赘绍兴惟一校园慈善机构遇尴尬 站点:爱心种子小博士 关键字:爱心物品成累赘绍兴惟一校园慈善机构遇尴
|
爱心物品成累赘 绍兴惟一校园慈善机构遇尴尬 奉献爱心是一种美德。不久前,发生在绍兴一所小 学校园的献爱心活动,却遭遇尴尬。据今日早报报道,两个月前,该小学为帮贫困 生,专门成立一个爱心服务站。这个被命名为“飞领”的红领巾服务站,成为绍兴 市惟一的校园慈善机构。然而,两个月后,这个接收大量学生捐赠的服务站,因没 贫困生领取捐赠物品,造成捐赠物品积压。
校方:献爱心给贫困生不被“领情”
绍兴市区八字桥小学,是越城区外来民工子女就读定点学校。全校345名学生 中,外来民工子女189人,占一半以上,其中大部分学生家境困难。
去年12月,该校成立了一家真情和友善的“飞领”红领巾服务站,组织师生将 自己家里的闲置物品或爱心捐赠品汇集到服务站里,免费捐赠给学校的贫困生。
“飞领”红领巾服务站成立后,立即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,孩子们纷纷将 自己的新书包、新本子,甚至妈妈给孩子新买的衣服,都一一捐了出来。老师们则 将自己掏钱买的铅笔、橡皮等学习用品,送进了服务站。短短几天,服务站收到捐 赠衣物、学习用品等1609件。
与奉献爱心的热情相比,捐赠物的领取却相当冷清。服务站开放第一天,学校 专门组织了39名特困生到服务站挑选赠品,可是有些孩子对赠品的态度相当“冷漠 ”,对衣物更是“不屑”。服务站成立至今,只有30来件衣物被领取。
贫困生:穿捐赠的衣物怕人家笑话
不领取赠品,是特困生的生活并不困难,还是有其他原因?孩子们的表现,让 学校老师相当费解。在个别谈话后才了解到,孩子们不接受赠品,主要是自尊心的 原因。
四(3)班的小刘同学,来自重庆,家境相当困难,家人在萧山街道打扫卫生, 家里仅靠这点微薄收入维持家用。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印象里,小刘从进校门至今, 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。尽管如此,小刘也没领取一件捐赠衣物。倒是周老师看 不过去,给他代领了一双鞋子。事后,小刘向老师吐露心声:穿了同学们捐赠的衣 物,怕人家笑话。
家长:接受捐赠易“伤”孩子自尊心
“捐献爱心固然是件好事,但是也要注意方式,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”学 校的“爱心行动”,遭到部分人士的异议。
有的贫困生家长认为,扶贫帮困的确是好事,但是孩子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 ,接受同学的捐赠,很容易“伤害”到孩子的自尊心。他建议学校在搞捐赠贫困生 时,能考虑一下孩子的自尊心问题,或许更好些。毕竟孩子在学校里穿着捐赠衣服 ,好像是身上被贴着一张贫困生“标签”走来走去。
“白穿别人家的衣服,总归不大好意思。”来学校接儿子放学的蔡师傅,对于 学校的服务站表示赞许,同时对儿子领取赠品,又有点难言的尴尬。他说,儿子小 蔡是八字桥小学三(1)班的学生,母亲早逝,小蔡显得比同龄孩子懂事许多。学校 成立服务站后,小蔡领取了一块橡皮、一件外套和一本《脑筋急转弯》课外书。对 儿子拿回家的这三件赠品,蔡师傅觉得有点对不起孩子,他知道小蔡喜欢看书,但 由于自己蹬三轮车收入不高,始终舍不得给儿子买。
教育人士:这反映心态不够健康
采访中,有教育界人士提议,能否建立类似“一元超市”的爱心机构,以义卖 的方式,将赠品低价卖给孩子,这样既帮助解决特困生的实际困难,又保护了他们 的自尊心。如果将义卖的款项捐赠给贫困生,这样也能体现双向奉献。同时,也有 人认为,贫困孩子的这种表现,从某程度上,也反映了心态的不够健康。
学生们放寒假后,该校按教育部门要求,搬迁到位于昌安的蕺山中心小学,与 其合并。蕺山中心小学也表示,由于“校舍紧张”,没有多余的教室摆放这些物品 。
捐赠物拟捐给有意接受的学校
这个由全校师生的爱心汇聚而成的服务站,让负责此事的俞老师左右为难。如 果服务站解散,将物品归还给孩子们,这无疑会打击孩子们奉献爱心的热情;如果 将物品留下来,又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放。
俞老师告诉记者,如果有民工子弟学校想要组建类似的慈善机构,就请联系他 们,学校愿意无偿将这些捐赠品捐献。 |
|
|
|
|